【西湖物种周历】凤头鹰
让自然生活成为杭州的一张名片
博物·生活·乡土
咨询微信:shanshan182057
在我们身边的鸟类中,有一个类群处于食物链的顶端,那就是猛禽。如果说,狮虎是陆地上的顶级掠食者,齿鲸、大白鲨是水中霸主,那么,猛禽就是空中之王了。猛禽通常体型较大,身躯粗壮,喙尖利,爪强健,捕猎为生,是彻头彻尾的肉食主义者。在杭州,相对比较容易看到的猛禽,要算是凤头鹰(Accipiter trivirgatus)了。
凤头鹰归于鹰科(Accipitridae) 鹰属(Accipiter),体长约42厘米,有短羽冠,上喙先端下弯成钩状,上体灰褐色,胸部具棕褐色纵纹,腹部、腿部、双翼及尾羽具横斑。雌鸟及亚成鸟上体褐色较淡,下体纵纹及横斑均为褐色。
凤头鹰是留鸟,通常栖息在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脚林缘地带,也出现在村庄附近和城市公园中,善于隐蔽伏击,常躲藏在树叶丛中,有时也踞高枝,发现猎物则瞬间出击,主要以蛙类、蜥蜴、鼠类、昆虫等小动物为食,有时也会捕食鸟类。在杭州,有鸟友拍到过它猎杀鸳鸯的照片,有多人多次见到过它捕食老鼠和松鼠的场景,至于螳螂、知了之类,那只是凤头鹰的餐后小点心罢了。
凤头鹰领域性很强,常会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空中盘旋,时而高空巡逻领地,时而低飞寻觅猎物。除了繁殖季节可能成对活动以外,通常大多单独活动,飞行时双翼比同属其他鹰类显得较为短圆,繁殖季节其下体后部增生许多白色绒羽,空中盘旋时犹如穿着白色围裙,这也是凤头鹰的一个识别特点。
凤头鹰在中国有两个亚种,其中台湾亚种(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osae)主要产台湾,在福建可能有分布;据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记载,普通亚种(Accipiter trivirgatus indicus)的分布区域为我国中南、西南、海南及印度、菲律宾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。然而此书出版于17年前,其描述和现在的实际分布状况,显然存在很大差异。例如凤头鹰在浙江南北都有分布,温州、松阳等地都有照片为证,在杭州更是猛禽中最为多见者(本文照片均为作者在杭州所摄);在上海、南京等长三角地区相邻省市也并不少见。《动物学杂志》2010年第3期《中国凤头鹰地理分布的变化》一文(作者费宜玲等)描述了相关情况,其中提到江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香港、陕西、河南等地的分布记录。事实上,普通亚种东起浙江,西至西藏东部,在我国南方各地广为分布,向北可达河南、陕西一带,实际分布区域远超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》所述。
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。一是以往观鸟活动不普及,仅靠少数专家的观测记录,人力物力有限,难免疏漏,现在观鸟人多,专家和业余爱好者相结合,以往没人去的地方现在有人观鸟了,见到了,空白被填补,新记录不断产生;二是气候和环境的变迁,也可能使鸟类栖息地发生相应变化,例如白头鹎以往曾是南方鸟,现在向北扩散到了山东、北京,凤头鹰是不是有类似的栖息地东扩现象呢,不是不可能。另有第三种可能,就是这两个原因兼而有之。究竟何因,这需要更广泛的调查和更深入的专业研究才能下断语,我这不过是猜测推理而已,作不得数。
凤头鹰分布区域不小,在杭州也不算少见,那也只是相对其他猛禽而言。在我们日常所见各式鸟类中,凤头鹰依然属于稀罕鸟儿。以我十多年的观鸟经验,鹊鸲、乌鸫随时都能找到,想看灰背鸫、黄腹山雀也不难,而凤头鹰不是想见就随时能见到的。即便知道凤头鹰的主要活动区域,可也常会扑空,这是因为凤头鹰数量毕竟很少。无论是狮虎、猛禽还是大白鲨,作为个体,它们是强大的猎手;作为顶级掠食者,它们的数量少,种群小,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导致生存危机,因此它们在种群意义上实际非常脆弱,这和它们貌似强大的外表正好相反。从另一方面来说,顶级掠食者的存在,以食物链的中下层广泛充足的存在为前提,不然它们就会饿死。在这个意义上,猛禽的存在与消失,是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健全与否的一个重要标识。凤头鹰和其他猛禽被列入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》和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的意义,正在于此。
点击下方链接,查看往期西湖物种周历详情:
关于“西湖物种周历”
让自然生活成为杭州的一张名片,浙江山野希望为杭州市民打造一个有博物情怀的、充满乡野生活气息的杭州。我们希望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引导市民认识自然,从兴趣爱好出发,激发大家保护杭州山水自然之心。
2017年,我们会跟大家一起换个角度感受西湖,精心准备了27种植物和27种动物,在这一年的每一周里陆续向大家展示,希望将自然的种子撒进更多市民心间。
与此同时,浙江山野与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将联合推出2018年款《西湖物种周历》。每周介绍一个物种,每周欣赏一幅物种手绘图,感受山野,感受美好生活。
科学博物馆
帮助孩子探索大千世界
长按二维码关注
让自然生活成为杭州的一张名片
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